我的账户
储配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储配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储配网公众号

储配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徐忠:要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规律来建设碳交易市场

2021-04-29 发布于 储配网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24日在2021金融四十人年会上表示,碳交易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要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规律来建设碳交易市场。

  徐忠表示,实践来看,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效率至关重要,需要交易机制、投资者基础、衍生品工具以及相应的金融市场监管规则等基础条件。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碳市场在价格发现、引导预期、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影响减排目标的有效达成。

  同时,对碳排放权的现货和衍生品应按照金融市场的逻辑和规则进行管理和监管,以有效防范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风险。应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参与程度,加快推进碳排放权场内场外市场融合发展,并加强市场运行的金融监管。

  “目前中国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调控更多依赖管控手段,只有个别交易市场推出了碳远期合约且成交并不活跃,投资者基础与交易机制往往也不够丰富。”徐忠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例如欧盟,碳现货市场中的交易行为只要涉及到金融交易或金融风险,都被纳入到金融监管的范畴,交易标的除配额外,还包括远期合约、期权、期货、掉期等配额衍生品。

  徐忠表示,未来推进我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要么现货与衍生品同时推出,要么期货先于现货推出,这不仅为控排企业和参与碳交易的金融机构提供了风险控制的工具,降低了碳市场设立之初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为碳现货初次定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降低了不必要的价格风险。

  在发展传统的现货、期货市场外,徐忠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场外远期、掉期等衍生工具,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推进碳金融市场的场内场外融合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


微信一键转发 https://twwh.net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储配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储配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储配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储配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