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品1688网
大芬油画村梵高画室里午休的画工,2005年8月。余海波摄 我喜欢深圳,也喜欢拍摄深圳。因为在这里有不相信眼泪的勇敢,也有创造新生活的梦想和欲望。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使得城市的边界不断地模糊起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各种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成功、失败、挣扎、分裂、融合、消亡、繁育、新生的历练,人们不断积累起勇气与自信。
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埔尾村食街,400年客家风格平民住宅,不断住进全国各地新移民,1989年。余海波摄
深圳埔尾村露天台球场上的男人,1989年。余海波摄 我和我的家庭一起经历了快速转变的时代,1980年代的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每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转变。高效快速的物质消费,极大地冲击了原本的慢生活,让人在梦想与现实、财富与虚幻的边界上观望和寻找。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选择了摄影,因为我感觉图片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让我始终观看着自己、校正着自己,我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和拍摄对象时,从中获得启示。
福田工业区青工招聘现场,“打工妹”在深圳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990年。余海波摄
罗湖村4坊183号出租屋的外来工,1990年。余海波摄
深圳巴登街头守候付费电话的情侣,1990年。余海波摄 摄影记者是穿越社会的眼睛,通过摄影直面生命形态。我做了几十年的摄影记者,摄影让我看到艺术与生命的深层融合。我始终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去拍摄,仿佛和许多人经历着共同的时光。
深圳老街上的运货商贩,1991年。余海波摄
宝安工业区打工妹在工厂宿舍过周末,1992年。余海波摄
蛇口海边戏水的人们,如今这里已被填海建起林立高楼,1993年。余海波摄 摄影作品集《模糊的边界》选择性收录了我从1980年代到深圳拍摄的300多幅图片,通过我的私人照片与我拍摄的深圳移民影像,共同构建三十多年的时空记忆,讲述我对城市化过程中的深圳在城市文化、城市生态与移民生存形态上的思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的精神寻找。这些照片中,记录了移民的拼搏、奋斗、成功,刻画了他们的忧伤、无奈、希望和感动的情绪;在领略多彩人生的同时,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悲壮和人性的复杂。
深圳火车站广场上的新移民,1994年。余海波摄 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我走过了人生最黄金的年华,经历过许多迷惘与沉沦,在坚固的时序坍塌中找到重生的机会,也从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并继续前行。
30多万人通过罗湖口岸来内地祭祖,1996年。余海波摄
深圳南山幼儿园余天乐和小伙伴们学习西班牙舞,1994年。余海波摄
深圳泥岗村,2007年。余海波摄
售楼处,2013年。余海波摄
深圳40岁,2020年。余海波摄 与余海波的对话详见《摄影世界》2021年5月刊 摄影并文/余海波 编辑/张丹雨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储配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