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储配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储配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储配网公众号

储配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产业链合作共推循环经济——科思创聚碳酸酯业务部全球总裁周彬彬一席谈

2021-05-18 发布于 储配网
目前哪只股票比较好

  近期,科思创宣布,作为其迈向循环经济的重要一步,公司将在年内推出全球首款零碳足迹聚碳酸酯,旨在更好地助力下游客户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思创聚碳酸酯业务部全球总裁周彬彬就科思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诠释。

  从“摇篮到大门”零碳排放

  周彬彬表示,科思创的零碳足迹模克隆聚碳酸酯产品将使用替代性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实现“从摇篮到大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零碳排放。科思创此前已向市场推出基于质量平衡方法所生产的含可再生原料的聚碳酸酯,显著减少了碳排放。

  周彬彬表示:“这是科思创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科思创致力于通过提供性能优异、更具成本效益、也更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交通出行、电子电气、医疗健康以及家电等行业的客户应对各种挑战。科思创正与客户携手加速推动向循环经济转型,共建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

  另外,科思创计划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促使这些产品零碳排放,从而实现零碳足迹。据悉,这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同类化石基产品相同,并可直接应用于现有的生产流程。她透露,首批零碳足迹模克隆产品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科思创欧洲工厂交付,之后将根据市场需求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工厂生产,供应市场。公司希望明年能够在上海为中国及其他市场生产零碳足迹模克隆产品。

  用减碳方式走向循环

  周彬彬认为,绿色与循环大有作为。循环经济会颠覆现有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新的厂商将用新的技术去处理这些废物,把废料变成更有价值的原材料,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向正向发展。

  周彬彬强调,企业如果不减少碳排放,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失去立足之地。虽然前期成本较高,但一旦产生规模效应,减碳解决方案使用范围扩大,成本就会降下来,到那时循环经济就“有利可图”了。她以电子消费产品为例补充说:“厂商和客户对减碳要求非常积极,不管是汽车行业还是医疗行业,新一代设计和新一代产品都在考虑向减碳方向发展,整体的减碳环境非常好。”

  周彬彬表示,科思创计划从欧洲开始生产零碳足迹聚碳酸酯,因为那里的原材料和再生能源都已准备就绪。科思创聚碳酸酯在全球有5个大基地、7个小基地。该公司希望借此形成价值链体系,积累起用于生产零碳排放聚碳酸酯的原材料和再生能源,一旦条件成熟,就可投入生产。

  科思创也考虑在中国市场推广此项战略,目前正与上游合作伙伴一起积极准备,积累再生原材料和再生能源。科思创的目标是逐步在全球所有基地实现循环。中国具有科思创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从量上来讲,科思创希望中国基地尽早生产,进入供应平台。

  上下游合力推动循环经济

  谈到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发展循环经济,周彬彬认为,这是一个既重要又费力的事,但必须做好。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必须找到价值观相近的企业,如果理念和出发点不同则很难进行。

  她表示,科思创通常会与理念比较接近的供应链伙伴进行合作,这些企业因理念较先进而易于沟通。在中国,科思创在废料回收方面与企业合作非常默契。科思创希望继续挖掘更多这样的合作伙伴,从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周彬彬表示,借助行业组织将循环经济进一步向广度发展,双方形成合力,利用一些平台,包括既有的和新创的,共同促进循环经济。这种平台可根据不同领域而细分,废塑料回收平台会因回收内容不同而处理方式不一样。只有细化,才具针对性,才能达到双赢。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储配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储配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储配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储配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