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储配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储配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储配网公众号

储配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亲历者忆孟良崮战役:最难越过的 是那条小河

2021-05-18 发布于 储配网
理财入门

原题:听父亲讲孟良崮的故事

编者:在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本篇八位民夫并非军人,战役打响,他们作为补充力量,仅7天射击训练,便扛枪融入战斗大军,军人花名册上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战役告捷,八位民夫,一位(作者于开滨的父亲)幸存回乡继续务农,而另七位至今杳无音信,七位民夫的名字化作流星与蓝天同在,他们为今天的岁月静好付出了巨大代价与牺牲。他们无愧于“无名英雄”的英名。“孟良崮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型战役,赞美了这八位民夫不屈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之魂潜在的最美彩色光环。岁月静好欢乐时,我们都不要忘记他们!

听父亲讲孟良崮的故事

于开滨

家父名讳于世宽,按宗谱属“年” 字辈分。

1927年,父亲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夏村镇官庄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61年,以夏村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恢复设立了乳山县,与海阳县分离)

1959年,父亲独自一人,投奔到了黑龙江省林口县我的二姨家。二姨父当时在公私合营的制米厂当电工,他向制米厂的书记介绍了父亲,于是父亲就被制米厂招收为工人。

1960年初,母亲拉扯着年幼的我和哥哥,姐姐,弟弟四人,偷偷的像逃荒一样,逃到了林口县父亲的身边(那时候国家不允许农村的人口流动)。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父亲说他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父亲在讲他打仗的时候,有时候还掉眼泪。因为那时候我还小,只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但是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但是,现在想一想就觉得这事有些不可思议了。一个没参过军的农民,怎么会和打仗联系到了一起?而且还是拿着枪,在孟良崮那个出了名的地方,在粟裕大将军的指挥下,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王牌部队74师,真刀真枪的打了一仗。

父亲说,我们的老家是老解放区,那时人们的生活稳定无忧。父亲小时候还读过小学六年级,村里和他同龄的人,大多都读过书,或多或少都有点文化。(这一点说明了,山东确实是孔孟之乡)

1947年,村里来了八路军(解放军),动员各村出民夫(现在应该叫出民工吧)我们官庄村一共出了8个民夫,父亲是其中的一个。

出民夫的任务是抬担架,跟随着大部队的后面走,从乳山一直往西走。大家穿的都是自家做的布底鞋,走个两三天鞋底就磨破了,父亲说这一路上磨破了好几双鞋。

走了几天之后,也不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上面来了命令,说是前面部队减员太多,兵员补充不上,所以给父亲他们这些民夫们,每人发了一支枪,进行瞄准射击训练。前后一共训练了7天时间,就给他们发了服装,把他们分到了各个连队,准备参加战斗。

这时父亲才知道,他们参加的队伍是粟裕司令员的部队,他们前去的任务是,打孟良崮的国民党74师。

又走了三天三夜,父亲记得最清楚的是,这三天三夜,没有吃过一顿饭,每个人只发给了二两带壳的花生。饿的实在挺不住时,路过了一个村庄,他和一个同班的人,进到了村子里,想找点吃的东西。结果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了,这里为了打仗,早就疏散了人口。父亲他们两个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半块长了绿毛的玉米窝头,两个人把绿毛擦掉,一人分了一小块,慢慢的嚼着。父亲说直到现在还是觉得,天下没有比那天的窝头还好吃的东西了……

战斗打响了,国民党的部队,飞机、大炮,什么都有。听说74师是国民党的王牌主力部队,非常狂妄,根本不拿解放军当回事。

孟良崮的地形是慢坡型,孟良崮是最高处,是制高点,上面有国民党74师的几挺重机枪把守。这里本来就是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重机枪把守,犹如泰山压顶,坚不可摧。

▲1947 年,粟裕(左二)在孟良崮战役前线

父亲他们这个连,随大部队在一条大坝的后面潜伏。大坝的那面有一条小河,冲锋时必须翻过大坝,越过小河,然后才能朝敌人的阵地冲过去。但是翻过大坝过了小河,前面就是朝上很长的慢坡,我军就全面暴露在敌军的面前,毫无遮拦。而且敌军居高临下,有重机枪压顶,别说是人过去,就是鸟也很难飞过去。

国民党74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主力部队,连日本人也有些忌惮,师长张灵甫更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古语说“骄兵必败”,别的方面不说,可能也就是凭着这个天险,才导致了他们轻敌的思想。张灵甫师长也觉得他的防守固若金汤,孟良崮稳如泰山。

但是国民党低估了解放军的实力,低估了粟裕司令员的战神地位。也低估了毛主席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神奇的力量,历史见证了这一时刻!

几十个冲锋号,滴滴答答的同时吹响了。我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大部队翻过大坝,越过小河,以势不可挡的锐气,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父亲也随着战友们,一起朝敌人阵地冲去。

▲孟良崮战役期间,华野战士正在向固守山头的整编74 师冲击

前头部队冲到半山腰时,被敌军强烈的炮火压了回来。部队只好撤退,回到大坝的后面,这时的部队伤亡很大。

稍作休整,重新部署,我军又立刻发起了进攻。三番五次的冲上去,撤回来,再冲上去,再撤回来。敌人的火力太猛了,尤其那几挺重机枪对我军的威胁太大了,河的那边牺牲了好多人,小河里的水都变成了红色。

父亲记得,有一次冲锋又被顶了回来,在回撤的时候,敌军的重机枪在身后突突突的响,他身边的人跑一跑就倒下了。满山遍野的死人,都穿的是土黄色军装,也分不出谁是国军,谁是共军,有时候踩着尸体往回撤。

最难越过的就是那条小河,敌军的重机枪封锁了那条小河,在这条小河里牺牲的人最多。过了小河,还要爬过大坝,这里也是最危险的地方,直接暴露在敌军的枪口之下。只有翻过大坝,在大坝的后面,才能躲过敌军重机枪的扫射。

父亲说,他好不容易撤回到了大坝的前面,这里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这时他看到,有一个女军人跑不动了,无论如何也爬不上大坝了,父亲和几个战友连推带拉的,硬是帮着她翻过了大坝。翻过大坝的同时,敌军的重机枪就突突突的扫射了过来,再慢一秒钟他们就都没命了。

战斗还在继续。这是一场消耗战,消耗了两军的弹药,武器和物资。消耗了两军的体力,毅力及生命。

最终我军以人海战术,攻上了山头。歼灭了国民党王牌军74师,击毙了国民党名将,74师师长张灵甫。

父亲说,战斗结束后,发现孟良崮上面的重机枪旁边的子弹壳,能装满好几麻袋,一堆一堆的,多的吓人。再看看山下就知道了,黄呼呼的一片,都是死人,不计其数。其中即有国军,也有共军,都穿的是差不多颜色的军装,死了之后也分不清是谁。

▲被俘虏的国民党军

战役结束了,父亲的任务也完成了。部队继续去打仗,父亲回到了村里,继续务农种地。

父亲说,和他一起去出民夫的,同村的那7个人,一个也没回来。多年以后仍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按现在的说法可能就是“失踪”了吧)

村里对于父亲出民夫的事,及参加战斗的事,对于那7个杳无音信,始终没回来的人,毫无说法,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说道这里,父亲伤心的直流眼泪。父亲说,和那几个没回来的人相比,他就心满意足了,不管怎么样他是活着回来了。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兵败身死

现在想一想,父亲他们出民夫,参加战斗,真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

部队那方面肯定没有记载,连他们叫啥名字,部队可能也没人知道。所以即使是牺牲了,也不知道这人是谁,是哪里人。(和父亲同去出民夫的那7个人,可能就是这样)

村里这方面,人们只知道他们是去出民夫抬担架的,不是去打仗的,和当兵更是没有联系。所以也不可能有啥说法,给啥待遇。

没回来的人,也可能是随部队继续去打仗了。全国解放后可能留在了部队,亦或是留在了南方某地。尽管是解放后十几年了,也没有那几个人的信息,这里除了家人,谁还记得他们?

父亲在1959年,(那时候村里就开始挨饿了)悄悄的离开了,那个让他尝尽了酸甜苦辣的故乡。带领我们一家闯关东,来到了黑龙江省林口县。

父亲在公私合营的制米厂,后来合并到了国营的油米厂,再后来合并到了县粮库,扛过麻袋,出过大力。

1975年,父亲在粮库上班时因公受了重伤。那时候上级让工人们自己拖土坯盖库房,父亲从三米多高的跳板上,被还没砌好的土坯山墙倒塌,扑倒在身上,又掉在地上,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伴随着父亲后半生的一直都是病。

父亲在72虚岁那年,因病而早逝。回想父亲的一生,当过农民,当过工人,扛过枪,打过仗,参加过战斗,当过几天没有记载的,也没有人承认的,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兵”……

通过父亲的讲述,(在我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学校还请父亲到我们学校,给同学们做忆苦思甜报告,讲了他去孟良崮打仗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孟良崮这个名字。长大以后,只要是听到了孟良崮这个地名,我就非常的激动。立刻就想起了,这里曾经是父辈们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地方。

父亲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是父亲拖着病躯的身影,以及父亲参加孟良崮战斗的故事,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中,并且经常的出现在我的梦里……

作者简介

于开滨,黑龙江省林口县人,1955年3月生,1972年12月入伍。历任基本建设工程兵22支队207团一中队炊事员、文书,201团木材加工中队核算员。1975年3-6月在22支队教导队司务长培训班学习。1975年8月至1976年8月在辽宁省财经学校学习。1978年4月退伍回林口县,历任商业食品公司会计、商业局会计,药材公司副经理,审计局副局长,财政局副局长,商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绥芬河市财政局副局长,林口县计划委员会主任,经济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县长助理,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5年3月在县人大退休。

声明:本平台以原创首发为主,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转载或来自于网络的图片、文字,如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予以删除。

责任编辑:马 国

编 审:侍吉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储配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储配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储配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储配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