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互网 千呼万唤始出来! 原来预计4月底发布的人口数据,今天终于发布。5月11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通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人口状况呈现九大特征。 信息量巨大: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 中国传统三人家庭结构打破 此次人口普查呈现九大特征: 一、从人口总量来看,有所增加。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出口人口规模大,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1700万人。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回落。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依然不小。第二,二孩的占比高,2014年-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40%。第三,生育率降低,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二、从户别人口来看,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显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三人家庭结构彻底打破,对未来消费、住房都有重大影响。 三、从人口地区分布来看,东北地区人口降速较快。 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从性别构成来看,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五、从年龄构成来看,中生代劳动力人口下降较快,老龄化趋势增强。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六、从受教育程度人口来看,教育状况持续改善。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大幅增长。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从流动人口来看,规模进一步扩大。 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从民族人口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 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人口老龄化影响几何? 3月20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任泽平指出,随着1962年-1976年婴儿潮人口退出劳动市场,老龄化问题将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加速扑面而来,预计2033年,中国将会有3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以上,206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他建议,在个税抵扣和经济补贴、托幼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 在他看来,中国的“少子化”挑战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1、主力育龄妇女大幅度减少。2016年以来中国主力育龄妇女在减少,未来也是这样一个趋势,意味着中国“少子化”的挑战会更加严峻。 2、生育成本上升。中国的教育、医疗、住房在抑制民众的生育,这需要在相关的政策上做出一些调整。 3、新一代年轻人的观念改变。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90、00后是现代人,他们不结婚了、不生育,发达国家也走过类似的道路,他们更加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享受,抵制“996”。 许多研究机构喜欢拿日本作为参照,推测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前景。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人口总数为12626.49万人,相比2018年减少了26.42万人;与2010年人口数据对比,日本近十年人口减少了180.51万人。从年龄构成来看,2019年日本0-14岁人口占比12.57%,15-64岁人口占比59.4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8.00%;2019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535.68万人,相比2010年增长了654.35万人。 早些年前,就有许多研究机构认为,就经济而言,长期来看,伴随我国人口向第IV阶段(老龄化与少子化)转型,以GDP增速为代表的经济总量指标大趋势下行方向或是某种程度的必然。 中泰证券表示,日本人口转型到老龄化、少子化的第IV阶段后,尽管以GDP衡量的狭义日本本土或许“失去了三十年”,但伴随日本政府在日元国际化、收入分配等方面大力度的改革,日本企业与百姓并“没有失去三十年”,反而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这无疑是值得充分借鉴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数量不等于质量,老龄化下经济总量下行并不意味着经济质量的必然下行,更不意味着资本市场失去投资价值。 以日本房地产的成败之鉴反观我国,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所处在第III阶段,采取不断趋严的房地产调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如日本90年代的房地产疯狂泡沫。那么,伴随我国人口向第IV阶段(老龄化与少子化)转型,以GDP增速为代表的经济总量指标大趋势下行方向或是某种程度的必然。 在此背景下,放宽地产调控力度或维持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一定程度上或减轻房地产大幅下行对经济的冲击及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老龄化及少子化趋势的加深并不是必然引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的最关键变量,在人口结构由第III阶段向第IV阶段转换中,若采取类似“先紧后松”得当的调控政策会“平滑”房价的走势,减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这样来看,一旦人口结构完全进入第IV阶段,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呵护房地产市场或也不容犹豫。 不过,关于房地产有个前提,那就是不搞人口增量刺激,或者根本刺激不起来。若要实施人口增量刺激,必然要打破“生得起,养不起”的生态,而这个现象的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房价太高,其中特别是学区房。而要抑制房价,涉及房地产的宽松政策环境,在中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的。 (文章来源:21新健康)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储配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