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婚外遇调查公司 前不久,“百万级”网红韩安冉在和前夫小猪的一场直播中视频连麦。 期间两人发生口角,继而演变成互相谩骂。 小猪突然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里,韩安冉躺在一堆气球中,面部干黄,毫无血色。 小猪说气球里装的正是新型毒品“笑气”,韩安冉当时已经吸嗨了。
紧接着,小猪又展示了他和月嫂的聊天记录。 里面赫然写着“妈妈在打气”。 这里的“打气”,就是吸食笑气的黑话。 也就是说韩安冉在吸笑气时,竟然是当着自己几岁孩子的面! 再看时间线,直到今年,韩安冉还在到处约“毒友”吸笑气。 别人可能只吸几个小时,但她却能通宵达旦,根本不用睡觉。
要知道,韩安冉靠《变形记》爆火出圈,成为知名网红。 如今已坐拥近500万粉丝,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更何况,她的粉丝大多是90后00后年轻人。 这样公然在直播间播放吸毒的行为,简直是触目惊心,极其恶劣! 1 韩安冉吸食的毒品“笑气”,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 它的学名叫一氧化二氮(N2O),本是医用麻醉剂,适用于牙科手术,或是分娩镇痛。 在食品行业,笑气也作为蛋糕店奶油的发泡剂,以及自动咖啡机的驱动力来源。
总的来说,笑气本来有着各种无害的合法用途。 但世上总有那么一些想象力丰富又作死的人,非要将笑气开发出“娱乐”用途。 比如“直接吸食”。 他们发现,笑气有种特殊的“甜味”。 吸几口就能飘飘欲仙,不由自主哈哈大笑,有种愉悦的致幻快感。
但由于笑气是高压气体,直接对着气罐吸食很容易被冻伤。 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先打到气球里,再进行吸食。 因此也叫做“打气球”或“吹气球”。
最早的时候,“笑气”在欧美被滥用。 它往往以“派对药”或“俱乐部药”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年轻人的活动中。
但很快,这股滥用的势头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 近几年,更是传入中国。 几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各地酒吧、KTV、夜场等娱乐场所,发展成年轻人群体里一种最潮的消遣游戏。 却很少有人知道,快感和刺激的背后,是一系列的不可预估的风险。
根据中日友好医院一篇医学论文显示: 滥用笑气会使人体内维生素B12急剧减少,打破神经递质生理平衡,引发严重上瘾。 继而导致精神错乱、智力障碍、视听功能障碍、肌肉收缩能力降低等症状。 简单来说,就是大量吸食的人会陷入看不清、听不见、四肢无力、反复颤抖、意识完全懵逼的状态。 严重者还会瘫痪甚至死亡。
近年来,因吸“笑气”上瘾导致身体受损的新闻屡见不鲜。 可以说,无论在依赖程度和对人身体、意志的伤害上,“笑气”都等同于毒品。 @中国禁毒在线也曾在微博中提到,“笑气”是新型毒品。 但让人无奈的是,在现行法律层面,“笑气”并未真正归入毒品范畴。 它的标签仅限于食品加工剂,危险化学品,以及医疗麻醉药。 只要打着合法用途的旗号,普通人都能轻易买到“笑气”。 前不久,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某女生宿舍,就被发现存放了2箱笑气弹。 学生声称是买来用于烘焙,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根本不得而知。
尽管滥用笑气的危害很大,但无论是工业还是医疗行业,笑气都有着正当用途,制备工艺也十分简单。 如果轻易将笑气纳入毒品管制,大批咖啡店面包店老板都有可能构成藏毒罪。 相当于刀本来是用来切菜的,可有些人非要拿刀砍自己玩。 法律也不可能直接把刀给禁了,给卖刀的人治重罪。 以上种种,导致了时至今日,“笑气”生存环境始终存在很大盲区。 无论监管还是处罚,难度都非常大。
2 为了降低滥用笑气对社会的危害,有关部门曾以“非法经营罪”查封大量违规店铺。 如今在电商平台搜索“笑气”,已显示无相关商品。 但如果搜索“气球”“气泡水”“小钢瓶”“奶泡枪”等关键词,与客服进行黑话联系,然后拍下其他物品链接,还是能买到货真价实的“笑气”。
这两年,微信朋友圈也多了很多“送气人”。 发布的内容是大多是“气球,日常接单火箭配送”,或“有货价格美丽,市区秒到免闪送费”等。 以至于滥用“笑气”现象不断增多,甚至呈现出扩散化、低龄化等特征。 有调查显示,吸食笑气的人群里,青少年占比竟高达95%! 更令人担忧的是,与其他刺激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毒品不同。 笑气弹每小罐只有8克,吸食一次只能带来10秒快感。 为了保持愉悦,上瘾者只能不停吸食,最终人财两空。
在杭州,18岁高中生刘胜宇染上笑瘾。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花费数十万元,吸食了至少一万罐“笑气”,导致重度脑出血。 还患上了高血压、心肌肥大、下半身重度肌无力。 被送入医院两个多月,前后又花了100多万元…… 最终,被诊断为“终生瘫痪”,彻底丧失自理能力。 可即便如此,坐着轮椅的刘胜宇还是不忘每天打气……
山东19岁的大学生林真真,因失恋后心情低落,想从“笑气”里找安慰。 结果一次就上瘾。 打气第二天,她就不想去上课了,唯一的活动就是躲在宿舍打气。 随着耐受度增加,她开始放两支、三支甚至四支“笑气”到一只气球里。 有时因为笑气浓度过高,缺氧晕了过去,两三个小时后醒来,又接着打。 林真真说: “打气时,意识会漂浮起来,对外部世界提不起任何兴趣,觉得一切都失去意义,生死也不再重要。” 打气第12天,她发现自己尿失禁了,也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在长达两个多月的闭关生活里,林真真几乎不吃饭,不睡觉,只是不停打气。 最恐怖的一天,甚至吸食了超过1000支……
还有广东的尹文怡,微信运动显示每天只走了10步不到。 她的轨迹就是打气、上厕所、去门口拿送来的气。 很快,她的运动神经已经受损,腿都抬不起来,就连平地都会一脚踩空摔倒。 几天后,尹文怡连厕所都上不了,只能在地上趴着解决,到处都是自己的排泄物。 除此之外,她的喉咙和舌头因大量吸食“笑气”变得异常脆弱,吃任何东西,即使是一杯温水,都把她辣得泪流满面。 绝望之下,尹文怡想到了自杀,可她却连自行了断的力气都没有……
这些真实的案例,可谓触目惊心。 当这些年轻人沉迷于一个又一个10秒的刺激时,精神和身体早已走上不归路。 更可怕的是,由于“笑气”中毒的相关医学研究极少。 面对这些致病、致残的年轻人,中外的医生都几乎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案。 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完全不知道恢复的可能性。 更没有人知道,真正受到“笑气”威胁的人到底有多少。 3 近年来,随着国家禁毒力度加大,社会上已经很少出现像海洛因、冰毒这样有明显外观和气味特征的传统毒品。 取而代之的,是和笑气一样,伪装性强,外形极具欺骗性的新型毒品。 像其中最出名的LSD“邮票”。 它是一种半人工致幻剂,是迄今发现药效最强的精神药品。 本身无色无味,原形比指甲还小,用邮票大小的贴纸包装外表,让人不易察觉。 不到几微克,就能达到一颗摇头丸3倍的毒性。
更可怕的是,“邮票”不仅吃会染毒,只要皮肤接触过,毒性就会渗入血液,导致上瘾。 而它最致命的地方,还在于只需几次吸食,就能让人产生极端的轻生幻觉,引发自杀。
难怪有人说,那些最可怕的毒品,往往都长得并不像毒品。 除了“邮票”,还有很多新型毒品隐匿在我们身边。 “奶茶”
“奶茶”呈粉状末,外观包装跟我们平时在超市看到的没有两样。 兑水冲开后,也有浓浓的奶茶香。 但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MDMA等多种毒物,喝了会使人极度亢奋,容易上瘾。 “咔哇潮饮”
咔哇潮饮曾因不含酒精一度在年轻群体中爆火。 但这款饮料中含有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γ-羟基丁酸”。 滥用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头痛、反射作用丧失,严重的会导致失去意识、昏迷甚至死亡。 “饼干”
无论是普通饼干,曲奇饼,还是常见的小熊饼干,都曾被犯罪分子掺入大麻成分。 吃起来口感没有多大异样,但很快记忆力就会受到损害,对时间、空间产生错觉。 时间久了还会出现无故攻击性行为,精神呈衰退状态。 当然,新型毒品的种类绝不只有以上这些。 除此之外,还有像“跳跳糖”“可乐”“糖片”“彩虹烟”等不计其数的新型毒品。 它们各种伪装,混在日常食物中,静待受害者靠近,然后把你拉向深渊。
4 世间险恶,如今的毒品可以说无孔不入。 危险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所以,不管你是年轻人还是孩子的父母,都应该学会以下4点。 只有懂得自我保护,才是最为安全的措施。 1.学会辨别 多了解新型毒品的种类与外观,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提到的类型。 辨别,是远离毒品的是第一步。 2.带眼识人 所有的毒品,都得通过“人”来流通。 所以,要带眼识人。 对陌生人保持戒心,谨慎交友,及早远离有损友嫌疑的人。 3.保持警惕 年轻人对酒吧、蹦迪、灯红酒绿有好奇心很正常。 但要知道这类地方品流复杂,是毒品交易的高频场所,能不去尽量不去。 如果真的要去,一定要保持警惕。 比如中途离场上厕所,回来后饮料要更换,防止被人下药。 4.远离“过度刺激” 毒品的本质,是一种过度的“快感刺激”。 而绝大多数能染上毒品的人,也基本都热爱寻求刺激。 如果说正常人快乐的指数是80,做刺激活动时的指数升到了100。 那么多出来的20就是透支的快乐。 随着阈值提高,要想得到快乐的指数就会更高,需要的刺激量就越大。 很快,你就会离沾染毒品的场所和活动越来越近…… 所以,远离“过度刺激”、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远离毒品的最好方法。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储配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