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储配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储配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储配网公众号

储配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印度女子到中国打工,半个月后哭诉:别相信中国人的“慢慢来”

2021-06-09 发布于 储配网
长津湖之战 https://www.touzitop.com/xmzl/16359.html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日益扩大,中国与国外的交往也日益密切起来,中国的发展不仅世界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来到中国。

  一些人想来中国亲眼见证奇迹,一些家庭困难的人为了养家糊口也来到了中国打工,来打工的多为第二产业行业者,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外国打工人在没有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后就动身前往中国。

  要知道身处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明白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那么就会轻则产生误会,重则对对方文化产生偏见和误解。

  误解文化的印度女子

  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目共见,作为邻国的印度当然也不例外,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同样很多,所以很多人外出打工,而中国岗位多、距离近,自然就成为大多印度打工人的不二之选。

  有一个印度姑娘,她听说在中国打工可以赚到很多钱之后,便拜托朋友带她到中国,尽管学历不高,但因为吃苦耐劳,很快便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工厂打工。

  工厂打工虽然辛苦劳累,但报酬很高,且工作环境也不错,所以她十分满意,而她也希望挣更多的钱,但虽说肯吃苦,但工厂终究以机器生产为主,所以她每天也要应对机器不同按键的不同功能,这对于她来说还是十分艰难的,看她操作不熟练,经理便安慰她:“不着急,慢慢来。”

  而对于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她当真以为经理不要她快,让她慢点做,就这样这名印度女子之后便一直慢吞吞做事,这件事很快被领导发现,问她为什么做事这样慢,而她也将那天领导告诉她的话再次重复,这名印度女子的结果可想而知,半个月后被公司辞退了。

  失去工作的印度女子因融入不进中国社会而无奈回国,在归国后与家人谈论也不可避免地提起这段打工经历并跟家人哭泣:“永远不要相信中国人的慢慢来。”

  而这名印度女子也没能明白“慢慢来”在中国社会的深刻含义,是在朋友的解释后才逐渐理解。

  她的家人一开始也并不懂这层含义也与这名女子同样把“慢慢来”理解为慢点做,在这名印度女子解释后才恍然大悟。最后这名女子也没有再来中国打工,毕竟不了解社会文化,也就不可能在社会立足。

  语言是一种表达工具

  “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他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语言同样也是构筑起社会的基石,我们常常认为,了解一个国家,必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通过语言,我们感受这个国家文学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民族拥有怎样的观念、特质。

  我们常常从欧美文学中感受到对自由的追逐与向往;常常在日本文学中感受到含蓄及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文艺观;我们也经常从俄罗斯文学中感受到俄罗斯特有的豪放、粗犷的民族风情;从中国文学中感受到自强不息、坚强乐观的民族气节。

  而各国家文学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正映射出了这个国家社会的特性。而不同语言所映射出来不同国家的特性也自然证明了文化差异的存在,曾有人拿日本孩子冬天都穿短裙为例,批评中国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并由此上纲上线,说“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事实却是,日本是岛国,国家被海洋包围,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要比中国高、日本屋内设施完善空调等设备也一应俱全,且日本女孩子们也并不是光着腿,她们通常会穿一层又薄又保暖的丝袜。

  文化差异永远存在,怎样去了解这种差异至关重要,而语言恰好是了解差异的工具。

  尊重文化差异

  因为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所经历的历史也各不相同,所以文化差异时而存在,尤其是对出国的人们,这种文化差异更是有时候让人非常困惑和不安。这时,尊重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过生日时,中国人大多送贵重的礼物给自己的亲密好友以表示关系友好,而在日本,对于收礼人来说这样贵重的礼物却是一种负担,日本人会苦恼于怎样回礼物才能配得上这份尊贵,也会对接收这样贵重的礼物而感到不安。

  中国人出于礼貌,总是会说些关心人的话,然而,普通的问候之语却有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他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他们喜欢别人夸他们年轻、强健,如果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质疑,他们甚至会发怒。

  那么,我们要如何尊重文化差异呢?法国作家巴彦的做法为我们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翻译中国作家麦家的《解密》时,因中法两种语言体系不同,中国文学作品喜欢重复的修辞,而法语往往讲究词汇的丰富性。

  他在翻译时每天都会阅读法文经典作品来扩充自己的法语积累,在遇到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时,巴彦也时常向中国朋友请教、核实。

  正是有巴彦这样尊重文化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人存在,才让中国文化越来越被外国所正确熟知。

  小结:

  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文化,而文化恰恰是由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去深入了解国家语言,才能明白这个国家社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不会闹出“笑话”。

  我们也要尊重文化差异,尽管这种差异可能让你有或多或少的不适,但世界正是因为有这种差异才会显得更加多样美好。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储配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储配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储配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储配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