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清关 https://www.fwy518.com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2017年,当96岁的他, 第一次登上《朗读者》的舞台, 当董卿第一次为他“下跪”, 我们第一次知道了, 这位惊艳西方的中国老人, 他的名字叫做许渊冲。
他是中国翻译界鲜为人知的巨星,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设立20年从来和中国人无缘, 是93岁的许渊冲, 为我们捧回了这座奖杯, 全亚洲获此殊荣第一人! 这位“最狂”老人,耗尽了自己一辈子, 为中国做成了一件, 从来没有人能做到的事, 可刚刚,噩耗传来……
许渊冲一生,都在和平庸作战。 1921年4月18日, 他出生于江西南昌书香世家, 绘画、诗书,样样精通。 而给他打开翻译大门的, 是他的表叔熊式一。 熊式一是翻译家, 将中国传统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 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 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接见。 那个年代, 有无数像熊式一这样的人, 为中国文化走向西方付出努力。 在表叔影响下, 许渊冲对翻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一个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梦, 悄然而生。 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 竟会在日后造就, 中国翻译界“最炽烈的奇迹”!
1938年,许渊冲考进西南联大外文系, 这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良师钱钟书,益友杨振宁, 他的第一首译作《别丢掉》的作者, 则是林徽因, 林徽因写道: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漫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他这样翻译: Themoonisstilltoobright;Beyongthehillsthelampshedsthesamelight,Theskybesprinkledwithstaruponstar,ButIdonotknowwhereyouare。 浪漫的句子, 写满了那个年代的少年情怀。 西南联大有“五大才子”, 号称“文理法工五堵墙”, 其中四位分别是: 朱光亚,杨振宁, 王传纶,王希季, 而“文”就是指许渊冲。
从左向右依次是中国“两弹之父”朱光亚,翻译家许渊冲,物理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王传纶,两院院士王希季。这次聚会是许渊冲组织的,他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几个人代表了联大的理文法工四专业。” 曾在陈纳德将军, 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 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时, 许渊冲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 欢迎陈纳德的招待会。 当时, “三民主义”一词让翻译十分为难, 不知道该如何译为英文,尴尬间隙, 还是学生的许渊冲挺身救场: “ofthepeople,bythepeople, forthe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 这是林肯名句, 巧妙对应三民主义, 化解了中美双方交流的障碍, 这是许渊冲, 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 一直被传为译林佳话。
1951年, 许渊冲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执教, 同时继续着自己对翻译事业的热忱。 到1958年, 他出版了英译中《一切为了爱情》、 法译中《哥拉·布勒尼翁》、 中译法《农村散记》, 中译英法《毛泽东诗词》, 他是我国, 将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第一人, 也是“译毛泽东诗作第一人”。 中国传统文学中, 诗词曲最为难译,要将诗词佳句, 转化为文化底蕴完全不同的英文或者法文, 还要做到对仗工整,意达情达, 实在是为难了绝大多数翻译家。 但许渊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中, 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 许渊冲译为 “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 在英文中, “facethepowder”意为“面对硝烟”, “powdertheface”则意为“涂脂抹粉”, 如此地道表达的翻译, 此时妙手拈来, 豪迈勇健的中国巾帼形象便宛然在目, 禁不住令人拍案叫绝。 还有《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许渊冲这样翻译: “Ourmotherlandsorichinbueauty, hasmadecountlessheroesvietopaytheirduty。” “vietopaytheirduty”, 用英文写出了, 中国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 业内称:简直是神来之笔。
国学大师钱钟书曾八个字称赞, 许渊冲翻译的《毛泽东诗词》: 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在从事翻译的70多年里, 许渊冲还挑战了唐诗宋词的翻译, 他翻译的英文版《唐宋词选一百首》、 《诗经》, 给国外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许渊冲译: 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 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许渊冲译: Theboundlessforestshedsits leavesshowerbyshower; Theendlessriverrollsits waveshourafterhour·)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许渊冲译: “Beforemybedapoolofl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这样两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译者按照字面意思, 译成“心在远方, 地上就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许渊冲认为,是因心远,才有地偏, 所以他这样翻译: Secludedheartcreatessecludedplace (僻静的心,创造了僻静的地方) 其对仗之工,其意境之美, 将诗词里面的韵味全部翻译出来了, “信”“达”“雅”, 在译文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业内称为:神乎其神。 不光是推动中国古典诗词走向世界, 昆曲《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 也被他英译,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由此走出国门。 尤其《西厢记》的翻译是个大工程, 这部被金圣叹称为“天地妙文”的奇书, 包罗了中国式戏剧的各种特点: 铺垫、曲笔、借代、隐喻, 仅杂糅在其中的各种元代俚语, 就够让翻译家发愁。 简单举个例子: 剧目中张生初见莺莺, 便大喊了一声, “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 什么是“业冤”,怎么解“风流”, 如何让看《罗密欧与朱丽叶》, 长大的读者们, 读懂这些? 许渊冲的翻译是: Whoisthereifnotthebeauty whohassownloveseed inmyheartforfivehundredlongyears! (那不是她么,五百年前, 在我心中播下爱情种子的美人!) 还有张生描述莺莺相貌: “下面是翠裙鸳绣金莲小, 上边是红袖鸾销玉笋长。” “金莲”和“玉笋”, 这样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无法直译, 因为直译其韵味尽失。 许渊冲巧妙地用了两个形容词汇: lily-like(百合花般的)来对应“金莲”, 用taper(逐渐尖细的)来描摹“玉笋”, 这样以韵文译韵文, 以特色对特色,真的是不要太惊艳。 把中华民族创造的美, 转化为世界的美, 这是世界的乐趣, 也是许渊冲翻译诗歌的初衷。 他不仅尽最大可能保留诗歌的音韵美, 更采用了外国人能看得懂的表达方式, 他耗尽了自己一生的时光, 以两百多部译作巨著, 破开了中国古典走向世界的大门, 真正实现了翻译中的文明互通, 架起了一座中外语言之桥。 他的每一本译作, 都承载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希望, 这样的“中国梦”,是许渊冲完成的, 因为在他之前, 从来没有人做到过这样的事情! 因此, 他被称作是:国内乃至国际, “诗译英法唯一人”。
而一般的文学家, 如果到了80、90岁这样的年纪, 已经忙碌了一生, 颐养天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许渊冲不一样。 2007年,他被诊断出直肠癌, 医生判定他最多只能活七年。 许老笑呵呵地说道: “反正我就不管你, 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面对死神的步步紧逼, 他从未停止翻译工作, 无比的豁达与坦然, 七年过后,许老不仅活的好好的, 而且还在2014年, 医生说的生命终点, 为中国拼回了一个世界大奖! 那一年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颁给了93岁的许渊冲, 该奖设立20多年了, 没有一个中国翻译家甚至亚洲翻译家, 获得这项殊荣。 没想到, 竟是已经耄耋之年的许渊冲, 为我们捧回了这个世界大奖。
这样大的事情,举国无人知。 直到2017年, 96岁的许渊冲走上《朗读者》的舞台, 董卿一个下跪的动作, 将许老第一次送进全国人的视野。 当他缓缓登场, 颤巍巍给董卿递出了一张名片: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网友乍一听,这老头什么人啊, 这话说的太“狂”了! 许老确实很“狂”,曾在1999年,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 高校的10位教授, 共同提名许渊冲, 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评委、 女诗人Vallquist特地给他写了信, 称他的翻译是“伟大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 老先生接到信,“狂劲”上来了, 说了这么一句话, “诺奖一年一个,唐诗宋词传千年!” 他这一辈子做了翻译这一件事, 可也是这一件事, 帮助了中国人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当了解了他的故事, 网友们纷纷献上自己的膝盖: “一生译作两百部, 将中国古典诗词曲推向世界, 这个‘唯一’许老当之无愧!” 许渊冲“火了”, 主持人鲁豫来到他住的地方采访, 让鲁豫惊讶地是, 这样一位国宝级的翻译大家, 至今住在80年代的老房子里, 又小又旧。
客厅放个沙发就挤得满满当当, 家具也都是“老掉牙”, 老式台灯、书桌漆都磨光了......
最珍贵的物品, 就是整整齐齐摆放的, 一排排翻译作品。
让鲁豫更加惊讶的是, 99岁的许渊冲, 居然每天都工作到了凌晨四点, 真的无法想象,一位99岁的老人, 那么大的年纪, 对工作还有无限的热忱, “只要我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 我就垮不下来, 我一点不累, 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
他每天连续面对电脑屏幕, 长达六七小时, 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尚且十分辛苦, 可许渊冲乐此不疲, 坚持将自己每日的翻译成果, 一字一字地敲进电脑文档。 他99岁了, 要不是需要用放大镜, 去看那些细小的文字, 老先生只怕会忘了自己的年龄, 岁月在他眼中可能早就变得无足轻重, 只剩下了对翻译的热爱, 和对事业毕生的追求。 每至深夜,书卷甫一摊开, 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密码便渐次破解。 老先生说道: 一方面, 把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译成中文, 另一方面把中国优秀作品译成外文, 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这是一个翻译工作者, 责无旁贷的责任, 我虽然已近百岁,仍然还在努力! 在耄耋之年,许渊冲仍然制定了, “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 还制定了, 100岁要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的目标。 他用永不停歇的工作, 来对抗人生的平庸。 他说: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可就在刚刚, 2021年6月17日, 这位搅动中国翻译界文学界, 几十年风云的百岁老人, 他永远离我们而去! 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惊艳, 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回忆!
两脚踏中西文化,译界泰斗; 一百岁风华少年,国人典范。 曾经, 许渊冲的梦想是推动中国古典书籍, 走向西方走向世界, 而今在满满一室译作面前, 他真的做到了, 这件从来没人能做到的事! 以身许国,渊博似海, 浪漫多才,气冲霄汉! 今天, 沉痛送别中国巨星许渊冲, 您将民族古典文化, 推向世界的故事, 我们将永远传颂!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华人星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储配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