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影院 http://www.pkupx.org.cn 作者:邓新华,资深财经媒体人 最近这波疫情,从南京禄口机场开始,外溢到张家界《魅力湘西》剧场,波及15省,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不过,恐慌并不强烈,很多人相信这波疫情很快会过去,包括专家张文宏。 1 “一夕数惊”无法成为防疫的常态 有人讽刺某些自媒体人,“河南大水,他是防汛专家;南京疫情,他又成了防疫专家;教培行业整顿令出台,他又成了教育专家、生三孩专家……”这种批评,令人警醒。 对于防控疫情的科学问题,我肯定不是专家,是不敢谈的。不过生在这个时代,我平时也会尽可能运用有限的理性,去判断哪些专家的话可信度更高。 像张文宏、管轶,就是我信任的防疫专家。他们都一再说,要学会与病毒共存。 例如,张文宏说:“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 以他们的观点为基础,从经济学方面,我倒是可以谈谈如何与病毒共存。 中国每年车祸死亡人数是多少?大约6万人。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因车祸死亡的可能性,是因新冠病毒死亡的可能性,要高无数倍。但是你会因此而不出门了么?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当然不会。因为,不出门,你的成本更高。你不锻炼、不看医生、不谈恋爱、不赚钱了么?那都是成本。 怎样出门最安全?有经济学家说,开坦克出门最不怕车祸,但,你承受不起那个成本。 是的,一切皆有成本,这是经济学的视角。 这次南京疫情,有自媒体指责南京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军对机场管理不专业、坑害了全国人民。 一位自媒体人还写了一篇《人人推诿不负责,防疫系统像筛子:亲历南京机场的官僚主义防疫》。其实疫情发生不久,在自媒体指责之前,冯军就已被免职。 对于冯军个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不了解情况,无从评论。但从经济学上看,发生南京疫情这种事情,却是一件大概率的事。 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行政体系是:行政系统、国有部门每一个领导岗位都恰好任用了合适的人,他们能够完成上级政府重视的每一件事。但,理想可以随便想,现实却是另一回事。因为,现实世界是有成本的。 要想使每一个岗位都用上不会出问题的人,那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去了解每一个候选人,并且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去监督每一个用人环节都不发生腐败,而这些成本是行政体系无法承受的。在成本约束下,行政体系有其运行规律。 处理了冯军,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这个问题。而且,即便短期杀鸡儆猴,提高了官员的防疫责任感,那也会产生其他方面的代价。 所以,类似于南京禄口机场因管理松懈爆发新疫情这样的事,是很难彻底杜绝的。 而且,每一波疫情发生以后,控制成本也很高。 前不久广州疫情,整个街区封闭。许多医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酷热的南国穿着防护服工作,又苦又累。 图片来源:广州公安 这波南京疫情,蔓延到北京昌平区,昌平区副区长佟立志介绍,目前追踪到昌平区内的密切接触者267人,确诊病例居住的小区——龙跃苑二区及周边9个小区,约4.1万人,全部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 可以看到,一旦发生疫情,动辄封闭数万人,除了管理工作成本高,被封闭的人工作、学习、生活受影响,也是非常高的成本。 这种防疫模式,上、下精神高度紧张,“一夕数惊”,且成本高昂,有点像开坦克出行以避免车祸,短期可以,长期恐怕是难以持续的。 如果人类注定要和新冠病毒以及各种变体长期共存,那可能就得面对现实,重新考虑以什么样的成本去防疫了。不一定非得坚持过去的防疫模式。 这需要专家提供更多的方案,以供人们比较成本收益,进行选择。比如在疫苗的选择上,可以讨论更为务实的疫苗方案,避免浪费和耽误时间。 也需要增加民众的自发选择权,通过分散式的算法,找到较为合理的成本线。像有些地方,拒绝没有打疫苗的民众进入公共场所,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2 中外防疫成本对比或已逆转 防疫重要,经济发展也重要。毕竟,没有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受影响,生活会更艰难,生三胎的意愿也会下降,对吧? 去年中国经济表现亮眼,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果断重启经济,各地大力给市场松绑,改善投资环境。 同时,国际贸易中,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例如印度企业,受到疫情影响,竞争力下降,使中国出口企业的生意意外地好。 成本过于高昂的防疫模式,其实已经让经济付出代价,只是这代价不容易统计。 但同期欧美防疫成本更高——付出不少人命,经济受损严重。 如今欧美完全放开,在疫苗的帮助下,防疫情况大幅好转。 例如,英国27日新冠确诊案例连续第7天下降,降至23511例,仅是一周前感染水平的一半。英国一位高级内阁部长乐观表示,英国对抗新冠病毒,“胜负已成定局”,英国实际上已达到“群体免疫”。 现在看来,它们未来的防疫成本很可能大幅降低。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正在快速恢复竞争力,这是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局面。当然,好的一面是,欧美客户的购买力也会大提升。 中国经济最近有不少风雨。中概股连跌,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外资对中概股更为谨慎。A股也是人心动荡。当然,新华社发文安抚人心了,短期市场反应不错,但还不知中期效果会怎样。 从各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全球经济复苏的机遇,但也面临巨大挑战。 例如,课外学科培训行业的整治,已成事实,但因此而产生的失业人员怎么办?要知道,这个行业精英密集,是人力资源宝库。有人说这牵涉到近千万人的就业。 有人建议说,这些失业者可以去考公务员和公立学校老师。我只能说,这建议也太没心没肺了。 公务员和公立学校老师本来就是竞争激烈的岗位,你没看北大清华博士生都去街道和小学就业了吗?靠这两类岗位,能解决几个就业? 开滴滴、送外卖?好像这两个行业最近也大受影响。转向素质教育?市场有限,岗位有限。 期待各地能在去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让投资环境更好,以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使防疫、发展两不误,使中国企业在竞争力上不惧欧美印越的同行。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储配网
2025-05-04
2025-05-03
2025-05-03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