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储配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储配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储配网公众号

储配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任5年为何没给家乡批过一块钱?

2021-05-23 发布于 储配网
悦刻电子烟

  1918年,项南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或许在所有人的眼里,他就应该在出人头地之后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致富的道路。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项南出任福建省委书记的五年里,并没有给家乡连城批过一块钱。

  古往今来,关于报答故乡的故事不胜枚举,游子有化不开的乡愁,落魄书生衣锦还乡之后也不忘报答家乡百姓的养育之恩。然而项南作为一个实打实的父母官,却没有给家乡划过一分钱款。

  这是否跟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相悖?是他不懂知恩图报,还是另有他因?最让人震惊的是,连城百姓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项南,也没有人质问项南,为什么不给家乡批钱。

  恰恰相反,在连城人甚至是福建人心中,项南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是个地地道道的人民公仆。

  项南

  “你们是把一个伟大的灵魂传给世人!”

  2017年,大型纪录片《项南》的上映,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社会各界开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的同时,林志远和他制作团队九年艰辛的拍摄历程也终于走向了光明。

  由于项南同志特殊的政治生涯,纪录片的拍摄从最开始就注定不会很容易。林志远和他的团队四处收集项南的资料,遍览群书,到处走访。可是内容的填充只是制作的一部分,要想使这部纪录片顺利开机,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

  当时的人们对项南持一种飘忽不定的态度。一种是赞成将项南的一生以这种形式呈现到大众面前,给世人以启示作用的。另一种,则持反对态度。持反对态度的人当然不愿意看到这部纪录片的问世,自然也就想方设法阻拦林志远的拍摄。

  一时间,似乎全世界都成为了阻碍。林志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家人的不支持,社会上部分人的声讨,资金的匮乏。种种,都成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幸好,他并没有放弃。

  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历经九年,终于,后辈还是在2017年顺利看到了项南的一生。

  林志远的拍摄成功,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在他拍摄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直接成立了顾问团,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林志远的燃眉之急。作为一部大型纪实类纪录片,《项南》的问世,也离不开当年那群老干部们的支持。

  其中,就有一个老领导,可谓是纪录片摄制工作中的大功臣。2015年,林志远资金周转不过来,眼看着摄制工作就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个老干部大手一挥,毫不犹豫地捐赠了几万块钱,才让纪录片的拍摄得以继续。

  在面对林志远的感谢的时候,这位老领导的一句话给了林志远莫大的信心。他说:“你们是把一个伟大的灵魂传给世人!”

  几经辗转,项南的一生完全称得上“伟大”二字,如今斯人已逝,他的光辉依旧闪耀,透过纪录片,后辈在项南身上能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一二。感谢林志远和他团队的坚持,也感谢那些雪中送炭,义不容辞的老一辈。

  “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项南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知道,农民的不易。所以即使他后来做了领导,也没有忘记勤俭节约的美德。后来,项南虽然一度身为福建省委书记,可他处处厉行节俭,从来不搞铺张浪费那一套。

  1980年12月,项南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当时,福建方面已经安排好了给项南接风的同志,可是项南为了不让他们特地安排、大摆宴席,直接谎报了自己的出发日期。

  福建方面以为只有项南的秘书在当天到达,就只派了一个行政处处长去接,结果到了车站,处长傻眼了,还以为只有一个秘书到了,没想到下来的却还有项南。

  这个故事再后来被广为流传,也成为了一段佳话。项南为了不搞形式那一套,可谓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

  还有一次,项南去闽西北调研,途经将乐县,县委书记为了招待项南,特地在原有四菜一汤的基础上,多加了两个菜。本以为是一种款待,没想到项南根本“不领情”。

  饭还没吃几口,项南就匆匆离席。即使后来县委书记一再解释多加两个菜只是想表达一下对领导的欢迎,项南也严正批评了这种铺张行为。

  或许这件事如今看来有些夸张,毕竟只是多了两个菜而已,可是熟悉项南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在无理取闹,所谓的节俭,也绝对不是形式主义上的节俭。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他来说,节俭是刻在了骨子里的。

  据项南的孙子回忆,爷爷在家里也十分注意节俭,家里的肥皂用到只剩下薄薄的一片也不会丢掉,而是把它们收集起来,重新揉成一个团,继续使用。项南不止自己厉行节俭,不搞铺张浪费那一套,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更是公私分明,绝不含糊。

  有一次,项南的女儿项小米回北京处理私事。按理说,为人父母,应该亲自来接自己的女儿,更何况当时的项小米刚生产完,身体虚弱。可是项南并没有给女儿行便利。他觉得女儿来北京是处理私事,不能堂而皇之地占用国家资源,所以也就没有派车去接她。

  作为一个父亲,项南此举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了,可是作为一个人民公仆,他确实尽到了自己该尽的职责。公私分明,身体力行。

  后来,项南的儿子评价自己的父亲,说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确实如此,即使后来项南位居高位,他也没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

  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有多少人身居高位之后就忘了本事,坚守初心的少之又少,可是项南做到了。

  “我必须将目光着眼到全省,乃至是全国”

  虽然项南任职福建省委书记只有短短五年时间,可是他确实为福建人民贡献颇多,也带领大家迈入了美好生活。任职期间,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方针,撰写了大量期刊,为福建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虽然做了五年的省委书记,却没有给家长连城批过一分钱。1986年卸任前夕,项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连城。连城百姓闻讯赶来,为项南接风洗尘。面对自己的故乡,项南十分动容。

  在任五年,由于工作原因,项南并没有太多机会回家看看,可是每次回到连城,他都没有大肆宣扬,甚至在连城百姓家吃饭,也都会付饭钱,当然,这并非见外。

  如他所说,本身连城就是一个贫困县了,而自己也因为忙于政务不能时刻关心故乡,如果回到家乡还搞铺张浪费那一套,岂不是会更加加重连城百姓的负担。因此,哪怕是任职期间最后一次回到连城,项南也只是带了几个机要秘书和自己的子女。

  面对连城百姓,项南也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声传达了出来。他知道百姓或许对自己没给家乡批过一分钱这件事心存芥蒂,于是在卸任前,他给了百姓一个解释。

  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项南作为福建省委书记,在心系福建百姓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国家动态。他并没有把目光放在简单的建设福建省身上,更不是一个小小的连城,他想做的,是努力为国家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连城作为项南的故乡,他怎么可能会不管家乡的发展。他只是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毕竟只有大家强大起来了,才能带动小家发展。项南说:“我必须将目光着眼到全省,乃至是全国。”

  连城虽然是他的故乡,可是福建省更是千千万万人的故乡,而祖国,更是亿万人民的故乡。

  作为一个父母官,如果项南只是简单的为自己的故乡谋发展,那他就不是福建省的父母官,更不是人民的好公仆,他只能成为一个小小的连城的父母官,这样一来,连城确实发展起来了,可是却容易因小失大,而且与发展相悖。

  让人欣慰的是,连城百姓并没有因此责怪项南,他们并没有因为项南没给自己批过一分钱就认为他忘本了,而是坚定不移的跟随着项南的脚步,理解他的工作,支持他的工作。

  能得到故乡人民的支持,这是十分难得的。从连城百姓身上,项南的刚正不阿、无私为民也得以窥见。

  虽然项南没给连城批过一分钱,可是他已经将连城带上了发展的道路。祖国日益强大,福建也发展的越来越好,项南是在给无数个像连城这样的贫困县铺路,虽然眼下确实不易,可是前路漫漫,终有光明。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福建人民对项南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哪怕项南只在福建做了短短五年的省委书记,他的离开依旧让福建人民悲痛不已。纪录片《项南》给了福建人民一个缅怀的机会,也给了他们甚至全国人民一个学习的机会。

  福建人民怀念项南,并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不舍,回溯项南对福建省的贡献,这份怀念更是一种敬重。项南的一生,是大胆改革的一生。作为福建省改革开放的先锋和主帅,项南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项南初到福建,可谓百废待兴,老一辈以农为主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对福建省的发展十分不利。要想真正意义上建设福建,必须寻找正确的适合福建的道路。通过多方观察,项南发现,福建省的地理环境其实并不适合单纯的种植粮食。

  说干就干,项南开始在福建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在农村施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做到包产到户,缓解了农民被动的局面。紧接着,项南推出大念“山海经”。在对福建地理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之后,他决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福建靠海,这片海域自然不能浪费,山林也得利用起来。于是,项南开始建设包括海洋基地、林业基地在内的八大基地。此举直接对福建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

  除了对农村的改革,项南也十分注意城市的发展。在农村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项南决定进军城市。他大力鼓励企业改革,通过多方渠道寻求外资的帮助。可是要想得到资本的注意,自然是要先发展好自己,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为此,项南开始着手建设基础设施,没有路,就修路,缺少什么,就建设什么。集中力量,解决了福建的基建问题。这样一来,外资引入了,项南也把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十大项目”的建设改变了福建省落后的面貌。

  改革并未止步于此,项南始终奋斗在建设福建的前线。

  1997年11月10日,项南病逝于北京,福建人民悲痛不已。这位晚年也不忘国家建设的老人,最终也深埋黄土。虽然他的身躯倒下了,可是正如《项南》一样,纪录片留下的项南的精神,将始终留存人间。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结语

  项南出身农民,79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身份,哪怕曾经身居高位,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始终走在建设祖国,振兴福建的前沿。

  连城没有得到项南的批款,可是连城出了一个项南。祖国正是因为有千万个像他这样的人物存在,才能够更加昌盛,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公仆项德崇,将随着《项南》一起,永久地活在人民心中!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 储配网
    1970-01-01
储配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储配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储配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储配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