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财 http://zztengbo.com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二王”笔法,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有着被称为“笔法的海洋”的美誉。传说中,“二王”笔法的起源乃神人传授东汉蔡邕始。但是,关于笔法的描述在典籍中可以追溯到秦代。
兰亭序 一、秦代李斯的用笔如“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李斯算是书法史中第一个采用“比喻”来阐述笔法的人。曾说: “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其意思为:用笔要像苍鹰视物,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观望、飞翔、回旋,一旦看清“目标”后就疾速出击捕捉;用笔不要做作。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如景山上的云朵,飘然、悠闲自在。 这个比喻告诉学书者,在笔尖触碰到纸张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前的准备,弄清笔性、纸性、墨性等,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即迅速下笔。强调学书者要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清代书法家朱和羹曾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峄山碑 二、西汉萧何的用笔“犹若登阵” 萧何是书法史中第一个把兵法引入书法的人。他在《论书势》中说: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 他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提按、曲直、粗细、断连、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刘邦、萧何、韩信石像 三、东晋王羲之的“笔是将军”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 “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王羲之将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 将军一个命令,关系到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而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神、气、骨、肉、血便不可改变。故应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书圣”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等。
中秋帖 四、唐代褚遂良的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褚遂良在《书论》中曾说: “用笔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使其藏锋,书乃沉著。当其用锋,常欲透过纸背。” “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划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 预示着作书要像“锥画沙”一样,笔锋行走在线条的中间,不显起笔、收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立体、富有质感。 “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 预示着作书布置匀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 两个比喻,勾画出了中锋用笔、注意藏锋之后所达到的“用笔之妙”。
倪宽赞 五、唐代颜真卿的用笔何如“屋漏痕”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是: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然颜真卿却一言以蔽之曰“何如屋漏痕? 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屋漏痕”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 “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而是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 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
颜氏家庙碑 六、南宋姜夔的用笔如“折钗股”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 “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韧性很好的金银材料打造,一般由两股合成。“折钗股”,是笔画转折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种笔法。 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一样,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 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 “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 七、唐代张旭的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到用笔时说: “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 “孤篷自振”,是说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草浑身摇动一样,触动奋起、翻转奔逐。 “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受到震动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 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张旭《古诗四帖》(传) 八、北宋黄庭坚的用笔如“长年荡桨” 黄庭坚一生对用笔都非常重视,曾说: “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在《山谷题跋》中说: “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 “长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呼,“长年荡桨”的意思是船工荡桨。 黄庭坚晚年乘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地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协调自然,悟到了用笔如何自然“到位”。 从此,用笔开始如船工般悠然“荡漾”,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飘动荡漾,大概是得长年荡桨之助吧”。
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 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的16个比喻,涉及到用笔的观念、姿势、动作、技巧、效果等各个方面,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储配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